5月,位于北京八里桥的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内,春风习习,绿树婆娑。
在智能制造工厂里,各种不同型号的优娃和几台数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个设备上都挂着一个名为附体乖乖虎的小白盒,是一个互联的数字采集信息盒是航空工业制造所探索建立的第一个沉浸式实验室——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新技术产品
‘沉浸式’实验室是航空工业制造院自2018年以来,围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一批国防科技重点项目,探索建设的一批创新实验室和重大项目创新团队航空工业学院院长李志强说
十四五期间,航空工业集团以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体系建设为发展主线,全力打造云上的数字航空如今,这种数字航空云正从这些沉浸式实验室中飘出
创新也要建特区。
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的花朵航空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范围广,辐射带动效应大,两化深度融合等特点处于装备制造业的高端,是国家工业基础的重要标志,是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综合国力的综合体现‘十四五’期间,航空工业将面临更强烈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李志强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方法是创新,这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和思维理念的创新
因此,航空制造院决策层提出了建设数字智慧航空创新特区的设想。
2018年,航空工业制造所大胆改革科研体制,制定实施了一套沉浸式创新的特殊管理机制,给予实验室创新特区待遇新机制的核心是去行政化确定3—5年的中长期研究目标后,3年内不会有考核研究所的研究基金将提供研究经费,团队负责人将决定技术路线的决策权,研究经费的使用权,团队成员的选择权和薪酬分配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航空工业制造所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拥有多项科研成果的邹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担任了第一个沉浸式实验室——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的主任实验室要做出独家成果,技术自主可控,对行业有指导意义邹芳一直在思考来自李志强的这一告诫
为年轻骨干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如何建设航空工业制造所首个沉浸式实验室,成了邹芳的重任。
我想用3—5年时间,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业网络及自动化高水平专业实验室为了准确定位实验室的工作模式和科研思路,邹芳借鉴了世界上很多先进实验室的经验,甚至在家里搭建了一个微型实验室进行模拟预演
经过近一年的思考,一个清晰的实验室工作模式和科研思路在邹芳脑海中形成整个智能制造是一个完整的边缘智能生态系统,需要通过网络互联收集数据,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最终实现人工智能邹芳说
目标明确,环境宽松的实验室吸引着年轻的技术骨干实验室从创始时期的两个人,现在增加到了10个人除了邹芳,其余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仅用一年时间,实验室就研发出第一款自主产品,即eMate Edge控制器,实现了各国设备的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质量,数量和效率
现在,实验室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三年计划,邹芳团队的第二个三年计划也已经提交我们已经开始了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旅程实验室将围绕‘网络,边缘,学习’三个方面,以网络为基础,以边缘为核心,以学习为工具,努力构建由边缘云,边缘控制器,微服务App,机器视觉,智能穿戴组成的智能制造边缘计算生态系统邹芳说
让创新区形成集群效应。
今年9月,航空工业制造研究院将推出首批数字航空创新作品,这将是该院所有沉浸式实验室的新成果,使创新特区形成集群效应。
我们努力将这个集科研,验证,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创新工场打造成为航空工业乃至国家级智能制造的创新基地,培育航空工业‘数字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引领全行业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为先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共性技术和解决方案李志强说
另一个沉浸式实验室——工业软件实验室的主任杨伟,正带领团队完成一个新的项目,为航空工业制造所定制开发云服务平台,提供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机器人云接入控制技术和云在线运维服务平台中的第一个应用案例是云打磨项目
‘云打磨’项目将于6月前接入平台,使该平台成为创新工程的首批新成果之一杨威说
截至目前,航空工业制造所已建立沉浸式实验室10余个,在大功率冷阴极电子束源,基于边缘设备的数据采集,智能车间控制系统,自动布线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将在试验成功后向全行业推广."李志强说
为承接航空工业集团创新决定30条规则的创新战略,航空工业制造所瞄准数字智慧航空发展需求,按照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规律,着力构建创新生态,探索实施了一套沉浸式创新的特殊管理机制,给予实验室创新特区待遇比如科技项目和经费的信托式管理体制,核心机制的去行政化,团队负责人自主决定技术路线的权利等,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断取得许多原创性技术成果,使得沉浸式实验室逐渐发展成为航空工业制造技术的创新源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